首页 > 热门新闻 > 财经新闻 > 中资化两年来光大永明亏损超过10个亿

中资化两年来光大永明亏损超过10个亿

2012-10-18 干燥设备行业网

  本土险企的日益壮大、外资险企市场份额持续停滞,迫使外资险企重新审视其商业模式与市场定位。伴随着外资股东的股权稀释或易主,外资险企的中资化在近几年成为了一种趋势。

  记者盘点发现,在过去三年,共有光大永明、天安人寿、建信人寿、北大方正人寿、工银安盛等5家寿险公司从外资公司变身中资。虽然大股东实力明显加强, 但中资化带来的业绩走向却呈现两个极端。相比建信人寿等保费收入的高歌猛进,两年前被光大集团控股的光大永明却出现保费负增长,今年1月-8月的29亿元 保费收入比两年前缩水超过一成,过去两年累计亏损更超过10个亿。

  外资险企“中资化”成趋势

  根据保监会统计,2001年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险企有16家,保费规模46.2亿元,市场份额占比为1.5%,经过几年快速扩容期后,2005年的 外资市场份额已猛增至9%左右。但增长的势头并没有继续,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,外资险企的保费收入一度出现负增长,份额更是持续缩水。今年1月 -8月的最新数据显示,外资寿险原保费收入占比仅有4%左右。

  此外,与国外保险业7年左右的盈利周期相比,不少外资险企成立超过10年了依然处于亏损之中,加上金融危机令不少国际金融巨头资金链紧张,外资通过稀 释或转手股权的案例层出不穷,而对保险等金融牌照充满兴趣的中资企业自然成为最佳接盘者。记者粗略统计,从2009年至今,已有光大永明、天安人寿(原恒 康天安)、建信人寿(原太平洋(5.90,0.00,0.00%)安泰)、北大方正人寿(原海尔纽约人寿)、工银安盛(金盛人寿)等5家外资寿险公司完成中资化。

  以光大永明为例,2002年其由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团与光大集团共同出资成立,双方持股比例各50%。2010年7月光大永明的增资及股东结构变更申请 获批,外资股东加拿大永明人寿的股权比例由50%降至24.99%,光大集团50%的股权比例则保持不变,光大永明借此完成中资化。

  5公司仅光大永明业绩负增长

  “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,一般外资股东是金融或保险专业背景,而中资股东则以国内大型集团为主,大多主业与金融不相干。因此,虽然双方持股比例相同,但 公司管理层大多由外资股东安排。”保险业内人士向记者解释,但因为中国国情更复杂,外资险企常出现水土不服,双方股东间的摩擦也时有发生,强势的中资股东 开始谋求控股。“而对于很多外资险企来说,中资化的前景也非常诱人,在已中资化的公司中,大部分都‘嫁’入了银行,资源整合效应明显。”

  从工银安盛、建信人寿的保费收入来看,也证实了中资化带来的巨大规模效应。例如,太平洋安泰在2011年7月正式变身建信人寿,今年1月-8月原保费 收入超过38亿元,而在“去洋”前的2011年1月-6月,其保费收入只有不到4个亿。但记者也发现,在5家同行中,光大永明却意外地出现了业绩负增长。 根据保监会的统计,今年1月-8月光大永明原保费收入为29亿元,但在2010年1月-8月,这个数字则超过34亿元。

  光大永明亏损幅度继续扩大

  因为落户天津,所以光大永明也是我国北方第一家外资寿险公司。在中资化的同时,光大永明也沾上了险企“银行化”的利好。在股权关系转变中,虽然光大永 明没有与建信人寿、工银安盛等一样成功引入银行做大股东,但却与光大银行(微博)(2.70,0.00,0.00%)一同作为光大集团旗下的兄弟公司。在过去几年中,关于二者合作的消息也不时传出, 双方曾携手推出“乐容”健康管理计划等产品,记者昨日致电光大银行广州多家网点也发现,目前相关网点均有代理光大永明的产品。

  不过,渠道协同效应不仅没有带来高增长,光大永明的盈利情况更每况愈下。记者查询其年报发现,2009年光大永明亏损不到1个亿,但在“中资化”后的2010年,亏损额度飙升至2.7亿元,2011年又亏了7.6亿元。

  为了支持业务发展,今年上半年,光大永明获得12亿元的增资,资本金增至40亿元,而与此同时,光大集团与光大永明联合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也获批。但大股东的卖力支援,否能令成立已10年的光大永明实现盈利,依然是一个未知数。